一文看明白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常见于金融数据的统计报告之中。今年以来,监管层多次发文强调要防控表外业务风险。此前,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也显示,表外融资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事实上,表外融资并非金融机构专属。
那什么是表外融资呢?
表外融资实际上就是在资产负债表记录之外的融资。即该项融资行为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引起资产方的增加,也不会引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增加。从广义上来说,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但不纳入资产负债表的一切融资行为,都属于表外融资。
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主要是负债融资,其积极的作用在于能使企业加大财务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同时,在表内负债方式受到限制时,表外融资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表外融资通常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反应在损益表中,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 果。
2.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优化,使资产负债表质量得到明显改观。
3.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会通过对企业添加债务规定种种限制,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负债权益比率。企业在为上述限制范围内扩大财务杠杆, 便会寻求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融资方式,在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同时,规避了借款合同限制。
4.应付通货膨胀压力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会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项目被严重低估,导致企业的举债能力大大降低。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财务报表之外,可以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的抵销,从而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具体到金融机构,一旦自身的投资收益能够覆盖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就有扩大融资规模的动力。而在现行的监管体系中,为了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存在相应的指标限制,为了规避相关指标的限制,金融机构往往通过表外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
具体到商业银行,每季度末的MPA考核,会让表内信贷转移至表外融资,以符合相应的考核指标要求。表外理财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表外融资渠道,今年3月份,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直接导致了银行压缩表外融资规模。
表外融资的实现方式有如下这些?
1
.间接融资
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的负债的融资方式。最常见的是建立附属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资于子公司或附属公司,或由子公司、附属公司的负债代替母公司负 债。
2.直接融资
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资。由于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 业,常见方式如来料加工、经营租赁、代销商品等。
3.资产证券化
通过对具有价值或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之后通过发行的方式在金融市场公开出售,使资产获得流动性。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中,这一类产品不计 入资产负债表,是实现表外融资的渠道之一。
4.转移负债
是融资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出售有追索权、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贴现和签订产品筹资协议实现。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表外业务包括委托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贷款、信托贷款、保函、表外理财、跟单信用证、贷款承诺、ABS等。